□本报记者 张帆
1月2日,冬阳和煦。记者在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内看到,长者们晒着太阳、聊着家常;医护人员忙着进行日常健康检查……中心内祥和有序。而昔日的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设施简陋,如今变身为“银发乐园”,这样的变化,得益于斗门区探索实施的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。
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位于莲洲镇泰来路横山街,占地面积约15404平方米,是省级五星级养老机构,主要收养特困长者和自费长者,设计床位206张,提供生活照料、康复保健、园艺疗法、健康管理等服务。目前,该中心由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负责运营。
过去这里曾经设施设备简易、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,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。“我们刚来这边的时候,房子还是楼梯房,卫生间是蹲厕,几乎没有什么适老化设施,入住的老人也相对较少。”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创始人、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孙苏萍回忆道。
2014年起,斗门区开始探索并实施公建民营养老模式。
当年,莲洲镇政府与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签署了为期20年的“公建民营”合作协议。由政府提供场地及建筑,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负责运营,自负盈亏。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被列为民政部在广东省首家公建民营、医养结合的试点项目。珠海市慈安护老中心筹集资金约800万元,对莲洲镇社会福利中心进行升级改造,不仅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,医护“软实力”也紧跟其上。2015年,该中心正式运营。“在这里吃得好,睡得好,还能唱唱歌、打打麻将,很有家的感觉。”85岁长者晏永英已在此居住了3年,对这里赞不绝口。
斗门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公建民营模式的养老机构拥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,专业化、职业化程度较高。在满足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照护需求之余,剩余床位向社会自费长者开放,提供包括生活照料、文化娱乐、医疗康复、安宁疗护、精神关怀等多元化养老服务。数据显示,与2014年相比,2024年斗门区养老机构的入住人数从129人增加到465人。
未来,斗门区民政局计划开展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行动,拟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白蕉、斗门、乾务三家养老机构的改造提升工程,多举措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向更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