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艾粄飘香时 2024年04月21日  丁舒芮

  珠海市香洲区第七小学

  三(4)班 丁舒芮

  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、祭祖节,一般是在每年阳历4月4日到6日之间。清明节习俗是由寒食节、上巳节及清明节气三种风俗合并演变而成的,所以清明习俗多而杂,如祭祖扫墓、踏青郊游、折柳赠送、吃青团等。

  妈妈说,在家乡清明节有祭祖和吃艾粄的习俗。后因清明前后雨水多,上山祭祖时行走不便,故改在重阳时节登高祭祖,但吃艾粄则一直保留着。今年,我们回到家乡陪外公外婆包艾粄过清明。

  艾粄在其它地方也叫青团。外婆说,制作艾粄过程分为五步:采摘及煮艾叶、打面团、制作馅料、包艾粄及蒸艾粄。其中,打面团和包艾粄最有趣。

  采摘及煮艾叶后,外婆把材料带到院子旁的一处,这里有一个古老的工具。外婆告诉我们,这个工具叫“碓”,由碓臼、杠杆、支架组成,是客家传统的舂米用具,用它捶打过的面团更软糯。只见外婆先把艾叶和糯米粉搅拌均匀后放进碓臼里,接着妈妈手扶支架,脚踩杠杆另一端一起一落,反复捶打。我好奇地叫起来:“好像翘翘板呀!”然后,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踩了起来,这可真有趣!

  待面团和馅料都备好了,外婆便大声唤道:“包艾粄咯!”我和表妹像小鸟一样向厨房飞去。我们卷起袖口,洗干净手,学着外婆的模样,先揪撮小面团,在手心搓成圆球,然后用手心压扁,接着慢慢捏成碗状,舀馅料,最后包紧。外婆和妈妈包的艾粄都是匀称的圆形,我们包出来的不是漏馅就是歪嘴的样子。后来,我和表妹索性放飞自我,随意包,把面团当成彩泥玩,包出来的形状千奇百怪:星星状的、爱心状的、方形的,还有兔子、老虎、龙的形状……妈妈见状,哭笑不得:“你们倒是开心,但艾粄可遭殃啰!”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。

  最后,就是用柴火蒸艾粄了。出锅后,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,顿时,馅料从软糯的面团里溢流出来,涌进嘴里,浓浓的香甜味在口腔中漫开,真是美味极了!

  我们一边品尝着香甜的艾粄,一边听外婆讲妈妈小时候吃艾粄的趣事。笑声响起,艾香满屋……

  指导老师:全晓欢